☝加入我们 | FOLLOW US
和万千钢琴老师共同关注!
本期主题:「如何把音乐分析与器乐演奏相结合·第二讲」
☞点此了解第一讲回顾
主讲老师:杨子乐
本文分享自:ABRSM·从启蒙到英皇考级 *入群有规则
及钢琴技术研究所各大群
内容整理:潘欣媛
每晚一道题,增强脑动力
课堂导入
有一个说法是「听觉分析才有意义,乐谱分析是毫无意义的」
我不敢苟同,
听觉分析于大多情况下是可以的,可是不够可靠。
为什么呢?
请听一下两个示例:
对于示例一,相信各位定必熟知,
经典的:主和弦→ 属七和弦 → 主和弦 的进行
示例二:有解决、结束,只是最后的和弦,好像已经和原有调性相去甚远。
示例一,示例二 的第二个和弦,它们音响效果一样(属七和弦)
然而,
它们的「进行」路线,大不相同。
示例二 表达的是 另一种「解决」方式。
退一步说,和声的进行,到了现代音乐已不需要所谓的「规矩」。
若是作曲家们都死守那些「规矩」, 大概也就没有创新、突破了。
古时的音乐,和声进行的方式,以至于转调、离调等,都有严格规定。
虽然如此,一些「创新」、「特别」的进行,都·是从旧有的和声(音响)演变。
以上第一种进行,就是最常见,教科书式的 I → V7 → I 。
V7 是作为调性和声而存在。
第二种的进行,虽然同样有着 G B D F 的和声,
然而在音名的定义上,做一点手脚(F ↹ #E)
使和声的进行,出现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没有谱例、理论的支持,光是从感性认知出发, 要理解后一种解决方式,不太容易。
「那么多问题干嘛?!让你背了就是!」
之类的教学用语,不知道各位有没听过。
那样不求理解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大批读死书的人。
听觉+乐谱分析,我认为同样重要。
否则教学、学习一直维持石器时代的「口传心授」即可。
何必创造文字、何必著书,何必读书?
以下 C、E、G 和弦,该怎么定义它?
当我们看到这个和弦时, 是否会首先想到:
这是一个大三和弦? C大调?
→ 这是C大调的大三和弦?
但是,谁说过,这个是C大调的调性? 仅仅是根据一个 没有升/降的 调号?
还是 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
这只是一个独立出现的和声, 前后没有「进行」, 也没有了音与音的横向连接, 我们从何得知 这个 C-E-G 的调性、和弦级别、功能为何?
理论上,你爱怎么定义这个和弦都行。
以下有几种涉及CEG和弦的 和声进行:
此时的CEG,方能定义它为:C大调主和弦
再来一个示例:
以上的示例,更像是强调 F大调的调性,
这个CEG和弦,就
不一定是以 C大调主三和弦的身份出现。
再看一例:
此时的CEG和弦,是以G大调
下属和弦(IV) - 被赋予了不同的和声功能
再看一例:
同为 CEG 的和弦音,在b 小调成为了 那不勒斯和弦。
(那不勒斯和弦为18世纪的 那不勒斯的歌剧作家们,创造出来的一个和声,由 ii6 演变。)
同样的和弦音(CEG),在各种情况下,
被赋予不一样的「功能」
其实人的身份、功能也一样。
我去听课,这时我是作为「求学者」;
现在的讲课,我的身份变成了「教学者」;
我回到家里,我的身份转换成「丈夫、父亲」;
说到另一点,有很多人,对「应试教育」这词很不感冒。
在我看来 改革开放已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成功不容抹杀。
如果没有应试教育,我国文化普及率比现在还要低的多。
有批评家提及,应试教育,导致了我国科研水平 比欧美日落后。
但是,知识量本身已落后,近几十年极需急起直追,纵是有无穷的想象力,没有充足知识的支撑,能发挥出来不?
想自制火箭上太空,一点机械原理都不会,能成事不?
学习音乐,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的想法是,先掌握调性音乐的进行方式,合理的和声、旋律进行。
什么意思?
以大多数听众「能听懂的音乐」,是为客观、合理的前提。
有这样一个说法:和声学,学会了就行,死记硬背的记住了也行。
现在,我讲一个故事:
这是乌龟,与兔子的一场赛跑。
乌龟赢了,
完了。
这故事讲的怎么样?
糟糕极了。是不是?
只追求结果是:「乌龟跑赢了」,
「乌龟怎么赢得赛跑的过程」,毫不在乎。
死记硬背,不就是「只追求结果」的体现么?
学习是不是应该这样(只求死记硬背)? 窃以为不应该。
小时候学过书法的朋友,应能体会:想练的一手好字,买一叠宣纸,磨个墨,然后足不出户,在纸上一通乱写,练着练着成为一方大家?
不可能。
还不是得先学会临摹?古代书法家的字,王羲之、颜真卿的字帖买一大堆,字帖上每个字还有中宫格、米字格、九宫格,把字体的分布定好。
按着字帖反复的抄写,假以时日,也能写的人模人样了。
学习,不也是同一道理?
我们总是从「抄袭」, 好听一点叫「模仿、套用」开始的学习。
另外,对于一些作曲系专业老师,教的是「四部和声怎么摆都行啊,都可以啊」,模凌两可的说法颇多。大家对有一句话叫做「无招胜有招」,推崇备至,这是最高境界,
作曲不是要突破,不断的写新的作品么? 模仿别人的作品有什么意思?
但是,学习武术也好,学习书法、音乐也罢,不都总是从最普通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学起。
把招式玩儿溜了,再想方设法突破招式、规则的限制,方能「无招胜有招」。
什么意思?
先学习传统的东西(调性和声),再学习半音体系,20世纪的无调性音乐、多调性音乐、爵士乐, 这样写出的乐曲;
和完全没接触音乐的小孩子,看到有架钢琴,在键盘上乱按乱弹,这是「作曲、即兴」么?
正 文
演奏↹和声分析的结合: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3 《悲怆》第三乐章 - 回旋曲(第一主题):
我们先分析一下1-17小节 的和声分布
到第6小节
有个左手伴奏的分解和弦,如把它们的音高重新排列,
得出 bA C bE #F。
bA → #F 构成 增六度音程,就是刚才所言及的 增六和弦。
图片上 出现的所有标记 + 的音符,代表和弦外音。
8 - 12小节 第一个四分音符 处,和声进行与 4 - 8 极其相似。
12小节的「?」处,既出现了 还原B,又有 bB,该以哪个音为标准,去分析和声?
这情况下,左手第二个四分音符 还原B应作为 和弦外音。(与前后的C 相邻)
根据13小节出现的 F bA C(c小调iv和弦),
于是把 12小节定义为 V7 / iv。
下面会作重点讲解:
到 17小节。
至此,该乐章第一主题的和声分析完毕。
好了,分析了一大堆,似乎还没有任何的「音乐处理」喔?
上面的和声分析,与实际演奏有何关系?
然,若连个C bE G和弦,G B D F也无法辨认它的和声级别, 和声功能不清晰,怎么做到准确的力度、音色、发音处理?
尤其是这乐谱 这么「干净」,演奏指示、力度处理屈指可数。
难道又要回到了「那样弹才好听」、「这样才是有感情的演奏」之类的 纯感性层面的教学用语?
首先,找出所有常见的「和声解决」点:
5 - 6 小节(vii°43 → i6)
7 - 8 小节(i64 → V → i)
9 -10 小节(vii°43 → i6)
11 - 12 小节(i64 → V → i)
12 - 13 小节(V65 / iv → iv)
13 - 14 小节(V7 → VI)
14 - 15 小节(V43 / iv → iv)
15 - 17 小节(连续出现的 V → i)
在这个主题乐段,所有的 属功能和弦 → 主功能和弦 进行,(V → i、vii°43 → i6 也算) 其和声解决是 张力强的音响 → 放松的音响,自然是 从强到弱 的力度处理。
除了 一个, V7 → VI 的和声进行。
V7 → VI 是哪种终止式? 阻碍终止。
对比完全终止(V - I),阻碍终止(V-VI),同样具备 导音 → 主音 的上行解决。 让听众期待 听到 V – I 的「回家」的效果。
然而,V – VI 并没有真正「回到家」,
因为低音的连接方式是:属音 → 下中音,
这是 阻碍终止 与 完全终止 最大的不同。
阻碍终止,与 完全终止的听觉上挺像,然而「还没结束」。
所以,deceptive cadence这个用词改的不错,它「欺骗」了听众的听觉。
上图为谱例 13 - 14 小节(V7 → VI)处,
由于是 deceptive(虚假的、欺骗的)的进行,
如在此处 直接弄一个 V7 → i,理论上就不需要再有后续的进行了。
何以见得?
V7 → i (属七 → 主)的终止,是方向性最强的 完全终止。
(C bB bA G F bE D...)旋律小调式的 下行,
弹完 D(re)之后,我们会期待什么?
C 啊!!回到主音啊!!
我们看下谱例,确实是回到主音了,不过加上这个 G → bA 的低音连接,导致这个进行,听起来怪怪的?
好像「解决」了,可是又得到「真正的解决」?
对比一下 完全终止、阻碍终止 的音响,哪个更有「解决」的感觉?
必然是完全终止。所以说 V7 → VI 是「阻碍的」、「欺骗的」。
以下是韩剧迷感兴趣的一段子:
如何让剧情(音乐)能在「解决」后,仍然能继续走下去?
必须得横生支节。
终于等到男女主角定情、接吻了,下一步就要「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啊, 对不对?
这时候会发生什么?
车祸、绝症、失忆 ABC套餐三选一啊!
方能让剧情继续进行下去。
这样的「支节」,不就是等于音乐的 阻碍终止 么?
为了要突出这个「欺骗」的音响效果,
我倾向把这个进行,加上渐强,(在V7 → VI 的进行,张力没有减弱)
然后 VI 的 bA 时值,多延长。(分声部,把bA 弹成四分音符)
以期 VI 的「影像」更清晰一些,更容易让听众去辨认 这个特别的进行。
这个主题,另有两种特别的进行:
12 - 13 小节(V65 / iv → iv)
14 - 15 小节(V43 / iv → iv)
这个和弦,由于出现了 调性外音,(国内乐理书称作 变音)
是为调性外和弦。
调性外和弦,包含了调性外音,那是一个偏离原本调性的和弦。
以至于它(V65 / iv)的音响效果,比调性内和弦的 张力 更强。
把调性音的 bE,变做 「还原E」,有什么用处?
还原E → F,为一半音的级进,bE → F,是全音的级进,
哪一组的音程距离 更近一些?
(音响效果请看下方“增六和弦”处视频)
肯定是 还原E → F 那一组。
由于 临时出现的「还原E」,是一个与F音, 或者说与 F调 更有关联的音。(因为本调 c小调不应出现 还原E)
这个「临时的 导音」(对于 F调 而言)- 涉及还原E 构成的和弦,与 iv 和弦 更有关,是为(V65 / iv → iv)- 副属和弦。
副属和弦的意思,是除本调主和弦以外,「其他级别和弦之内的 属功能和弦」。
以至于 副属和弦(V65 / iv → iv) 进行 的倾向性更强。
处理这两个进行,
(V65 / iv → iv)
(V43 / iv → iv)
V65 / iv,与 V43 / iv 功能性相似,处理方式也相似。
我选择 做一个渐弱,显示 (V65 / iv → iv)、(V43 / iv → iv)音响张力的解决。
另外一个 调性外和弦的使用,位于6 - 7 小节(增六和弦 → i64 → V)的进行
增六和弦, 演变自 iv6 → V 的进行/终止(又称作 弗里吉亚终止)的 iv6 和弦,
例:c小调的 iv6 为:F + bA(低音)+ C,进行至 G(低音)+ 还原B + D
请看下图:
(音响效果请看下方“增六和弦”处视频)
补充: i64 - V,被看作为一个 大型的V(属)和弦,上节课以提及此知识点,故不详述。
增六和弦,就是把以上示例的 iv6 和弦根音(F)升高半音,是为 #F, 与 bA 形成增六度 音程,是为「增六和弦」。
增六和弦 → V(属和弦)的声部连接,与 iv6 → V 几乎一样。
(然 增六和弦 → V 不再是 弗里吉亚终止)
我倾向把 增六和弦稍微强调,至i64做一个渐弱,到V作进一步的弱奏,
显示 (V65 / iv → iv)、(V43 / iv → iv)音响张力的解决。
第10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 - 11 小节 同样有着 增六和弦 → i64 → V 的进行 处理方式雷同。
至此,该乐章 第一主题 的处理至此结束。
诚然,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有不少不足之处,
比如是:该乐章,与第一、第二乐章的联系,或需添加音乐修辞性的处理手法:如 17小节的 连续强奏的 V - i 和弦,被视作 horn call(号角召唤),隐藏着「永别」的含意。
不过以上的「解决」、「进行」,
的确是 基础和声学(英皇乐理6-8级)的学习完成后,要起码达到的音乐分析水平。
「以上的音频,是与笔者所述的处理方式最接近的演奏版本」
结 语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希腊文明、
西欧的文艺复兴、
它们都有一共通点:
Enlightenment 启蒙时代
标榜的是 以人为本 的新思想
对旧有事物、知识、思想 进行批判。
只有经过这些,社会才有进步、知识科技才有发展。
知识不运用、讨论、批判,是毫无学习价值的。
关注本公众号,查阅更多课程回顾
主讲老师
杨子乐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好友请备注
微信交流大群
Hamelin·Godowsky
Leschetizky·Cortot(已满员)
Liszt▪钢琴技术研究所 诚邀各位 入群实名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