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爱子心切的我们,替孩子思考,为孩子担心,帮他们妥妥地安排一切。
这样做真的好吗?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
我做了18年小学教师,其中15年都在担任班主任。这些年里,我碰见过形形色色的家长,和他们交流过各式各样有关孩子的问题。
下面是我带过的班级里发生的两个小故事。
按照学籍管理的要求,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学号,通常我们是按孩子姓氏的音序进行排列,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时告知家长和孩子,以便孩子们开学后按照学号使用学校的各种用品。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流程,从未出现过问题。可是今年,当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教务处老师却通知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学籍系统的数据库给出的学号顺序出现了混乱,并且无法人工修改,我们必须按照系统中的顺序使用学号。
虽然担心一年级孩子在两个学号间犯迷糊,但我还是无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们,指导他们按照新的学号把自己书柜里的物品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把学号调整的情况通过家长群告知了家长。
很快,我收到了小A同学家长发来的私信,询问学号调整的原因。我把大致的情况做了解释,没想到这位家长却并不满意,继续追问各种关于学号调整的细节问题。
我很疑惑,因为这个调整对于家长来说并没有增加任何的麻烦。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交流之后我才发现,因为小A同学的学号从原来靠前的位置调整到了很靠后的位置,家长担心孩子心理承受不了,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解释。
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会成为问题,但还是建议家长等孩子放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孩子对调整学号这件事是否有情绪上的反应。如果有,我们再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最后的结果是,家长没有再和我联系,孩子对学号一事毫无概念。
小B同学的故事始于他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个小矛盾。
两个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意见分歧,小B同学“一怒之下”把同伴小C的脸挠伤了,两道血红的指甲印留在小C白里透红的脸蛋上,我看着都心疼不已。
放学时,我把双方家长和孩子请到一起,叙述了事情经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面对小C家长的不满。
很意外的是,C同学的妈妈很坦然地接受了我的解释,接受了小B的道歉。
想到这本就是孩子们玩耍过程中的无心之失,而小A的家长也一定会对他行为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教育,我们便各自告别离开了。
第二天,我和小A都很早到了学校,想到他昨天一定挨了批评,心情可能不好,我决定安慰他一番,再适当鼓励他一下,便看似不经意地问他:
“昨天挨批评了吧?”
“没有呀,我爸爸表扬了我。说我干得好!”
这个答案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再怎么样也应该对伤害了别人的事情进行劝诫吧?我改变了起初闲聊几句的心态,认真地和他进行了交流。随着交谈的深入,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我震惊地听到孩子告诉我,“爸爸说了,每一次的矛盾,最后一下必须是我打回去的。如果我不这样做,回去我会挨揍的!”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A同学在班里经常因为一句无心的话向同学挥舞拳头;常常哭喊着到办公室告状说同学欺负他,而往往别人只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在他的世界里,不符合他的语言逻辑的、不符合他的行为方式的都是一种侵犯,都必须用拳头为自己争取到尊严。
这是一个小个子的男孩儿,我特别能理解家长担心孩子被欺负的心情。但是,这样的教育真的能让孩子变得强大起来吗?
他真的能用拳头为自己赢得尊重,获得快乐吗?事实上,根据我的从业经历,这样剑拔弩张的行为方式,只会让所有的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他会慢慢失去所有的朋友。而人际交往产生的焦虑感会刺激他用更激烈的方式与人相处,恶性循环从此开始。
我和他进行了一段长时间的交流,孩子认可了我的许多意见,但我能看到这些意见与他原有的认知相去甚远,孩子有些不知所措。
我实在不愿意去全盘否定一个小男孩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于是我告诉他,“我虽然不认同你爸爸的一些想法,但我能理解他,因为我是妈妈,我了解他作为父母的想法。但是,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和同学相处看看,哪一种方式能为你赢得更多的友谊,能让你更快乐。
孩子接受了。
是谁剪掉了孩子的翅膀?
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跟家长交流时,有两个句子出现的频率极高:
我担心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能……
低年级时,几乎每天都会有家长给我发来信息:
“老师,我担心孩子不喝水,您提醒他一下!”
“老师,孩子的本子放在XX,您告诉她一下,我担心她找不到。”
“老师,今天的通知是这样的吗?我担心孩子说的不对。”
到了高年级,焦虑的爸爸妈妈们又开始问:
“老师,为什么我们家孩子不能像XX一样,自己把作息时间安排好?”
“老师,为什么这孩子一点儿都不操心自己的事情,啥事儿好像都是我比他(她)着急?”
看着这些爸爸妈妈们脸上无比焦急的神情,我却无言以对。我实在不忍心,想替孩子们问一句为什么——
“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我们的家长总想把孩子的成长之路安排得面面俱到,却很少思考过,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最应该帮助孩子逐步培养的到底是什么。
在肖恩·柯维所著的《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归纳总结了七个习惯。在我看来,作为大树根基的第一个习惯——积极处世,是养成其它习惯的基础与关键,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应该传递给孩子的。
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那么多年,我常常在思考——
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
起初我一直认为,能把专业知识很好地教授给孩子,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一个好老师。
可在陪伴了一拨又一拨孩子成长之后,我却发现,知识的学习实在是教育过程中最细枝末节的部分。
只要他们愿意,孩子完全有能力去获取任何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每个孩子都具备追求成功的动力。
但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面临难题和困境,我们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去替他们规避一个个“风险”“铺设一条完美的成长之路、教育他们”寸土必争”。
事实上,人生路上的风雨,谁又能够全都安然躲避?
我们能够付出的,只有用心的陪伴和倾听。听懂孩子言语背后的困惑与不安,理解他们的畏惧与难堪。用我们的爱去安抚他们的焦虑,用我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个个挑战。
龙应台在《挫折——致K》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我想,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未必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得很圆满。
但至少,我们可以用爱去滋养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无论成败,在他们需要时,张开怀抱去迎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信的灵魂,在未来我们不能伴其左右之时,也能安然目送他们的远行。
___END___
白英: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数学教师,从业18年,担任班主任15年。热爱自己的工作,爱每一个孩子,乐于做孩子们成长过程的陪伴者。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