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张巍:做音乐教育的探路者

2022-07-19 04:58:58

       在上海汾阳路,碧绿参天的法国梧桐掩映,古老、优雅的上海音乐学院里琴声与歌声交织,在春天的花香里生机勃发。在一片忙碌的研究生部,将出任上音-英皇联合学院首任院长的部主任张巍与同事们正在就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的事宜进行热烈的讨论,就上音研究生代表团赴美国进行艺术实践交流进行周密的部署安排。    

       张巍教授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科体系改革的设计者与推行者之一,是研究生教学系统运营的重要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位冷静的思想者,随时去审视、发现系统中的问题。

学者 非凡的学术勇气

       在上音,张巍是出名的敢说敢做,在重大会议上常常语出惊人、敢于“放炮”,他说,这种表达的勇气来源于研究生导师郑英烈教授。

       张巍15岁参加高考,成绩优异,本来可以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从小一直喜欢的音乐专业,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读研究生时他只有20岁,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面临着从本科阶段积累知识转型到如何选择学术方向的十字路口,受到很多国内外思潮的冲击,一度感到很困惑,而郑英烈教授的治学态度、做人的态度很深地影响了他。“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先生从事非常前沿的12音、无调性音乐的研究,当时他的理论不被学术圈理解和接受,但他一直坚持没有退缩过。我从他那里感受到,一个学者既要有学术眼光又要有勇气——学术勇气决定了能否坚持学术道路、最终能否取得成绩,如果你的研究能为人类、为一个学术群体带来价值,就要坚持下去,所以,我认为对学院发展有利的想法就要提出来。 ”    

       “郑英烈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给了我很大影响,比如,他指导我的论文,大到观点、小到文法修辞甚至标点符号是否正确都会做出指正。”张巍感慨地说,那个时代的治学条件并不好,学术成果却更多,与那时的学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关系。张巍正在研究的一项课题内容就是为郑英烈等泰斗级的音乐学者整理学术成果、撰写文字传记、拍摄记录片,这些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不过,这些老学者们年事已高,大多身体状况堪忧,为他们拍摄记录片就是和时间赛跑,张巍对此颇感焦虑。

设计者 全面的知识架构

     张巍领导下的上音研究生部在制度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已成为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研究生管理的标杆,例如,去年向全国推广的艺术实践学分的标准体系大受好评。上音研究生部的运行机制非常灵活,搭建了一个可以不断拓展的培养架构,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机会。

        “我们研究生部举办读书会等系列活动,得益于我早年的经历。”张巍从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毕业之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当时校内各种不同专业的中青年学者定期在一起举行读书会,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研究的心得。常年参加读书会使张巍得到了哲学、历史、文学甚至是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全面滋养,构建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他发现了不同学问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学会了思考,建立一种宽容的学术态度、学会尊重不同的学问,开阔了视野。“综合性大学包容并蓄的学术氛围、灵活的学术交流方式为一个年轻学者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沃土,在此工作的12年,我从一个普通的老师成长为教授,成长为知识体系完整、思想成熟的音乐学者。”

      第一份工作带来的财富终身受用,张巍进入到上音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后,无论在管理还是学术发展方面,无时无刻不在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上音研究生部的工作异常繁重,既要负责学科体系的设计与完善,又要组织、实施系列学术活动、艺术实践活动,被称为“工作狂”的张巍在管理、学术研究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了卓有成效——作为学者,他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已经发表和宣讲的主要论文有四十多篇,其中,《试论即兴音乐创作》、《论音乐节奏的组织形态与结构》、《论音乐力度的组织形态与结构》、译文《文人与文化》分获上海音乐学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译文奖。仅仅一篇音乐考级方面的论著就有八千多字,这是张巍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夜深人静时经过反复思考、精心撰写的。

       怎样平衡管理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高效地分配时间?张巍总结,“其实,学术无时无刻不在。我把工作与学术关联起来,在工作中观察与思考,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行政与管理工作,平时工作的素材就成为学术研究的材料。”

观察者 从基础教育中找到大学教育弊端的根源

         “作曲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也举办过个人作品音乐会。但是,由于工作越来越繁忙,2005年之后我从音乐创作中退出,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教育的研究中,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例如,张巍音乐教师基地培训了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帮助音乐教师学习如何开始职业生涯、提升专业水准。”张巍在上海元培学校、上音附中工作多年,2000年开始承担上海基础教育音乐、艺术相关教材的编写,担任上海市教委音乐和艺术教育评审组组长;他在综合性大学里做过本科教育、在上音从事研究生管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教育链条,教育的对象既有学生又有老师,掌握的经验与素材很丰富。由于在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办学和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2004年,张巍被评为“浦东十大杰出青年”。

      从事过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工作使他形成了与其他管理者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发现,当今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基础教育,源于基础教育中人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作为大学教授,了解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校正的方法与机制。比如,研究生扩招以后,教育的质量下降了,如何解决?张巍认为,其实教育质量与选材、培养、就业、与社会的接轨等各个环节都有关系,每个环节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关键是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系统、管理体系以及一个好的面对社会的服务体系,就谈不上教育质量,专业就不可能办得好。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因为构建了最好的学科体系,办任何专业都会成功。

        张巍总结,专业的音乐艺术研究生一方面要按照国际最高的标准掌握最好的专业技术,同时还要掌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过,为什么有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好像并不太适应社会的需求?这要求高校面对社会需求的培养要提前一些,特别是把职业教育提前、向行业去延伸;另一方面,艺术行业也要为高校提供服务,给高校提供充分了解行业需求的机会。       

思想者 目光长远放眼未来

       没有好的学科就不会有好的专业,而学科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去年,上音已经实施了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今年改革力度会更大,将涉及到学院的所有学科、专业,难度会很大。张巍表示,如果不积极推进改革,未来就无法向国际一流院校的标准迈进,必须尽快拿出一批能够与社会终端需求接轨、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课程。    

        张巍表示,今年上音的艺术实践将向更高层次发展。首先要走向海外,把艺术实践、学生的能力提升、上音专业水准及中国文化向外推广这几个点结合起来,对海外有目标、有计划、体系化地推广;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的品质,让基地的实践活动按照一种课程建设的体系发展,做到课程化、管理化,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针对问题去实施,建立一套基地实践的标准,成熟之后向全国推广;此外,今年秋天将举行全球顶尖的研究生教育高峰论坛,探讨音乐的未来、学科的未来。他说,“没有对历史的研究、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没有对社会深刻的哲学思考,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