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走了,勋伯格来了

2022-06-16 22:28:28

“艺术是那些自身遭遇到人类悲惨命运之人的困苦呼喊。”-勋伯格


(图片来自网络,这张勋伯格的照片配上他上面 的那句话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最近的魔都的古典音乐市场可真是太热闹了,瓦格纳24小时指环余热未散,勋伯格的《古雷之歌》也不甘示弱地过来凑了个热闹。


说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以及他的两位学生:贝尔格(Alban Maria Johannes Berg)和韦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见下图)


(图片来自马亲王微博,摄于纽约;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师徒三人也常常被人称为“新维也纳乐派”,187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勋伯格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也是“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令人“难忘”的成就便是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

无调性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调性【废话】如果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追求美的享受,那么无调性音乐更像是一种“自我折磨”。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相类似,只不过勋伯格是通过音乐来表达他这种极端的价值观念。


(图片来自网络,熊本版“吓死笨宝宝了”)


好在这部《古雷之歌》是在他探索无调性音乐之前所创作的【大舒一口气】作品源于丹麦小说家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诗歌,其讲述了发生在中世纪的爱情悲剧。故事关于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四世,结尾是怒火中烧的皇后把国王的情妇杀死了。这部作品还真是挺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瓦格纳的。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受关注,主要还是因为其演出所需要的庞大阵容。这部大型康塔塔需要5名独唱者,三个四声部的男声合唱团,一个八声部的混合合唱团;乐队是铜管和木管各25人(10圆号,8长笛,4竖琴,4瓦格纳大号),打击乐器11件。演出人数总共约400人,而整部作品演绎时间也要超过100分钟,这对指挥、乐队、合唱和独唱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视频截图)

因此,在明晚上交新音乐厅顶盖被《古雷之歌》掀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2009年Mariss Jansons在慕尼黑嘉斯台音乐厅,为庆祝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成立60周年,所带来的这部“旷世巨作”的现场录像。


谢幕时有彩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