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玉,从中国形式走向中国叙事——《遇见 • 中国新势力》系列讲座第一季第三讲

2022-05-29 20:08:20


“新势力是平等的、包容的、没有疆域的限制、没有种族的差别、没有地域的歧视、我们拒绝狭隘、也拒绝平庸,以此观点为基础做一个整体的思想养成”

——新势力·青春风暴语录






庄子玉,Zhuang Ziyu

德国科隆RSAA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

美国绿建协会(USGBC)认证专家(LEED AP)

入围2017年Arch daily中国年度建筑大奖TOP10

2018年获得德国红点奖以及法国理想家未来大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

讲题:从中国形式走向中国叙事

讲座日期:2018年 4 月 21 日(周六)下午3:00 



个人简历

德国科隆RSAA事务所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师从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肯尼思·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并同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游学奖学金(WilliamF. Kinne Traveling Research Fellowships)。其后在纽约西萨.佩里(César Pelli)事务所任建筑师多年,2010年底回国与数位知名德国建筑师创立RSAA事务所中国公司至今。


主要作品有铜陵山居,北京鼓楼7号院改造,北京六佰本商业中心改造,南京五季金陵酒店,中新生态城概念规划,天津文化中心概念规划,济宁文化中心城市设计,天津四中新校区等一系列具有传统文脉并有具当代精神的作品。


庄子玉是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合会员。并曾在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帕森设计学院,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作为客座评图。


 庄子玉联合撰写《交叉视角》(INTER-VIEWS)《群组:都市实践的构造》(Constellations:Construction Urban Design Practices)等海外学术出版物。并长期为《WA 世界建筑》《UED 城市与环境设计》等专业杂志撰稿。


2016作品济宁文化中心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BIM 大奖,2017年作品张家港教堂获纽约Architizer A+大奖,2017年庄子玉获得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最高奖项之设计艺术成就奖,同年作品铜陵山居(Tongling    Recluse)于《漂亮的房子》中呈现并成为建筑史上首个设计及建造过程被过亿受众观看的建筑项目。



作品案例


1、鼓楼7号院

项目信息

主要设计人:庄子玉,李娜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东轿杆胡同7号
项目时间: 2015
项目类型:办公室



以德国科隆-中国北京为工作核心的建筑事务所RSAA/庄子玉工作室刚刚完成了他们在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新办公室的建筑及室内改造。



此项目将一座临近北京老城传承600年之至高点-钟鼓楼的老四合院改造成了新的办公空间。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在满足建筑事务所办公需求的同时,创造一种无时效的空间语汇以及对周遭空间文脉特征的引入和吸纳。



因此,此次改造的方式被组织成了三个阶段:1.以传统的工艺恢复/展示一些建筑的原有部分;2.在此基础之上,植入一个“无时效的箱体”作为新生功能和空间的“发生器”;3.在新的空间格局之下,重新处理内外一系列空间界面;4.在新的界面的串联之下产生新的立体的空间序列。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清除了部分原有不必要的装饰面并将原有的古建结构暴露出来后,庄子玉和其团队在原有的工字型院落中置入了一个自承重结构体系的玻璃体块,将北房东房西房作为连续空间联系起来,以获得更高的办公效率。



2、南京五季金陵酒店设计说明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中国南京

项目类型:酒店

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5-2017年

景观合作:AECOM

室内设计合作:JAYA



酒店本身是功能复合度很高的建筑类型,在特别是一些比较高端的酒店管理公司,比如万豪,喜达屋,经济测算要求严格,因此对客房数量、餐饮配备、公共空间要求基本上趋于套路式的实现。所以在酒店行业想通过设计在建筑类型学上有所突破,其实是很大的挑战,而这恰好是五季金陵酒店的最大特点。


我们在接手项目的时候,项目已经局部施工然后停工-业主对套路式空间的形式不满意,认为原方案并未在空间的层面诠释其绿色建筑和中式养生的空间体验,业主作为中国最大的绿建集成商和大健康产业运营商,在做绿建和指标性的生态建筑已经单纯的中式养生馆及理疗中心这个角度,已经做到了行业的顶级,我们这个项目本身也是绿建三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和业主的共同需求是如何把上述内容和酒店体验在空间层面融合起来。


初期我们进行了对周边整体环境的梳理,项目西侧是星云法师的天隆寺,天隆寺本身具有非常好的公共空间景观,这个地方的原址为浡泥国王墓景区,他在进贡明朝皇帝的时候去世,然后就葬在那个地方,现在是一个漂亮的山丘,是一个在城市中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公园。这个公园成为我们这个项目西侧一个主要的视线焦点。项目的东侧是业主开发的面积很大的商业片区和商住区域。所以我们的项目在这两个地块之间,能够把所有的空间关系能够衔接起来,就是从西侧的自然状态到东侧的城市状态的一个转变和过渡。



项目委托给我们的时候,两栋客房的框架结构已经搭起来了,所以这两栋楼其实是作为改造,然后酒店的主体是二号楼,也是最重要的建筑体块,是一个纯钢结构的体块,是我们全新设计的。二号楼是一个南北向的建筑,它的东侧是一个城市景观,西侧是内庭院景观,是一个南北空间的连续体,所以我们把它的首二层甚至三层空间做得相对通透,至少是从建筑形态上通透的关系。另外就是与上面客房体块的关系,包括宴会厅体块之间存在一个断开的方式。从城市视线通廊角度,它具有渗透性,底盘的位置是一个比较通透的状态,由三个小的体块组成的,其中一个是建筑的前厅和门厅,另外一边是酒店客房服务部分,还有一个会议部分,或者是婚宴会议大型的集会部分。它的首层形成了三个独立实体体块,三个体块上面顶着一个大空间,是大宴会厅和2号楼的酒店客房部分,在空间上看是一个相对漂浮的体块;它通过8个钢结构的核心筒被支撑起来,从远处看是一个横向展开的实体;这样复杂的空间形式,需要一个复杂的巨型空间桁架结构体系来支撑,因此我们请到了国际上非常有名的结构顾问来帮我们解决-整个空间的桁架体系的设计同时也会涉及到内部空间,酒店客房又是分得很碎的空间形式,其功能性要求很高,而此桁架又因为非对称的形式,故而受力上有很强的异质性,这其中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向西侧天隆寺侧景观连续性的展开面,我们对室外和室内地下空间也进行了重新梳理。因为建筑体块非常整体化,平面上,我们在首层、二层、三层空间破掉这种“整”的姿态。通过这种“破”的形式把墙体进行重组,形成一个一个小的围合庭院,也是对于中式空间状态的一种再现,体现一种内观状态;立面上,我们在中间层空间预留覆土层进行屋面的种植,使在建筑中的转折空间,不管是低位还是高位,在竖向关系上的转换全部通过空中庭院来进行叠合。使整体空间氛围产生一种生态化或景观化的状态。


原来有很大面积的下沉空间,经过改造,赋予它一个软质的核心。在核心的凸起部位,我们结合地景,设置了一个禅修中心,结合中国传统的内观状态,形成一个围合式的庭院;同时将周边景观收入其中,把东西侧的景观空间关系串联起来。

 


在整体空间序列上,我们也希望通过院和院的轴线关系,或者空间序列层次,体现中式的调性。基本的调子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氛。比如酒店主入口的外部通过类似于照壁的设定,呈现了对景的中式轴线庭院关系-入口的大铜门也是很具有仪式感的空间,然后进入到前面的序厅,它本身也是一个半开敞的空间,结合一些水景,相当于中式空间里面院套院的关系。



左转是一个会议和宴会部分,右转是住店部分大堂,入口基本上还是对称的形式,然后通过柱子和顶上的空间摆位关系,体现了中式特征。材料选用混凝土呈现素雅的感觉,与大门的金色铜,通过材质之间的质感碰撞,在现代的调性基础之上,又不失南京的帝王气质和华贵感。加上建筑立面和内面的木饰面隔栅,也体现了一种对于传统的回归,以及环保、生态的感受。



3.青龙胡同蜃景装置



未来的蜃景:

我们把装置的 Z 轴作为时间的跨度,在作为“当下” 分界线的两端,过去的意象虽已不在,但其机理文脉却依稀可见,而未来却如蜃景般在城市巨大的体量失衡与当代京城雾霾中渐渐模糊;城市自身的叙事存在是其客观存在最重要的支撑,也是装置中汉字点阵化部分所隐喻的故事性及线索的重要组成,一如这城市慢慢成长的过程 - 街道的变迁居民的迁徙,场所的形成,朝代的更迭,社会的起落等等 -这些城市存在所必需的“故事”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大体量单一功能性空间的介入中遗失殆尽。


过去的蜃景:

于是,我们将青龙胡同作为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容器样本,通过切片的方式重组其尺度和轮廓信息,以期提供一种对其新的阅读方式;并在当下的不堪中,通过镜像的方式中去重拾一些失去的片断,尺度,时间和空间;具体实践中可以是景观的重塑,灯光的再现或人文化的场景再生。那么,当过去的蜃景在当下遇见清晰,城市的未来也必定不会一片模糊。





4.铜陵山居设计

项目信息

建筑师: RSAA/庄子玉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庄子玉/ZHUANG Ziyu

设计团队: 戚征东,李娜,李京,赵欣,范宏宇,朱坤宇,王佳欣(实习生)

建筑顾问: 吴彦祖

景观顾问: 杨树根

灯光顾问:张晨露

施工团队:安徽江南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北京聚思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 160平方米

景观面积: 600平方米

摄影师:苏圣亮,梵几



我们此次项目的业主吴彦祖说:“子玉你看村里这颗最高的残树是最美的,咱们以后的房子里应该能够看到它”。于是我们将残墙一分为二;中段化为庭院,夜观星河,四水归堂;檐口化为两分异质脊线,与山峦并行;而那颗高耸的残树和古老的村落,则被引入我们的铜陵山居。

-庄子玉《山居实录》


传统性与当代性在现今中国的建筑实践中永远都处于一种交织中的并行状态。就像铜陵山居这个项目,起始于一幢徽州与沿江风格融合的普通民居,地处皖南一个僻静山村。原有建筑处于全村最高的山顶,占地较小,且现状及为残破,已逾十年未有人居住,故其四周皆为杂草和灌木覆盖;其东西向三跨,南北向一跨,原有屋面和墙体损毁严重。


故而从平面布局上我们考虑西向增加一跨直抵一侧岩石山体,南北向部分增加一跨以形成较宽阔的起居室空间;并在平面上部分引入曲线,一个异化的虚体从原有投影轮廓中抽离出来;由于原有层高的限制和原有屋面完全破损不能再用,我们选择将原有建筑加高至两层,并结合平面上抽离出的双生虚形在空间上放样拉伸,并将前面的部分脊线压低,形成前后错落的空间连续曲面。传统的折面屋面和旁边抽离出来的流线型融合成一体,并暗合了中国文化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观;整个屋面以青瓦覆盖,在鸟瞰角度形成独特的形态,与现有的古村落,既融合又出挑,并将室内空间的特征从外部进行首次表述。



如此形成的东西向的四跨空间,从东起,一跨形成地块南向的作为起居室的前厅空间,一跨与横向展开的部分残墙形成的庭院空间及其二层的玻璃观景平台,一跨与西侧的原建筑墙体形成的卧室空间,增加一跨向西将山体和营造的部分景观空间纳入其半开放的檐下虚空间;由此在南立面上构成一幅传统语境下的当代拼接画。


故其东侧立面在原有建筑的单脊面一侧又新生一脊,进一步暗示了这种双生关系的线索,并形成一种宁静的平衡。新脊自成一跨,其中一半并入原建筑外轮廓,另一半形成檐下外廊,形成东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并与南侧的下沉庭院景观形成对话。与南立面的横向展开的散点透视关系不同,东向悬崖方向的姿态更加倾向于一种单点透视的主体画面感,从中透射出的室内的铜饰构件及出挑的露台和挑檐,昭示着一种活力和期待感。



与外部廊道空间并置的,即为建筑的主要内部活动空间,由上述一系列新老墙体交错而成,故而原残损的墙体在建筑室内变成了数段内部墙体和室内隔断。从东向西,露台,起居室,餐厅,厨房,庭院,卧室由其私密性的逐级递减向西一字排开。居者通过外部廊道空间从室外台阶由南进入起居室,在此开展家庭聚会和活动;首层局部挑空,以获得更好的公共性和视野;从此向右到达半室外的露台部分远眺群山或俯瞰整个村落;从此向左转到达更私密的餐饮空间和与之对应的厨房部分。建筑首层设有一间卧室及洗手间,从起居室的楼梯空间上去是阁楼上的两间卧室和洗手间。


中庭空间作为整个平面布局的核心部分,完成了由原建筑室内空间变成新建筑的室外空间的属性转换。其南侧的原有墙体和老门都得以保留,彰显对原有记忆的尊重和致敬;作为对比和呼应,我们在老门的一侧我们设置了一扇高5米宽1.2米的铜制新门,通过极大的比例差异增强仪式感(这种做法在欧洲的许多当代教堂空间设计中屡见不鲜);同时作为对于铜都文脉的回应,同时从此铜门进入室内,有一铜框形成的餐厅空间与之相接,并在一侧植入了一部铜折板的楼梯通向二楼空间;此铜框同时承载了原有建筑的东侧山墙,在此部分的原有山墙成为了起居室空间的装饰墙和垂直交通部分与居室空间的视线遮蔽。铜框的北侧整合了一套铜制整体厨房以及北侧后门,可拾级而下联通山下的菜地。整体厨房是嵌入墙体并突出与北侧山墙的,我们同时将建筑所有的空调室外机罩部分与这个突出山墙的铜制体块相整合。故而从整体布局和鸟瞰上能够感受到整个建筑由铜入由铜出的空间联系和材质的连续感。建筑其他部分和主体结构则皆为木质表达,再现了些许原址上的生活状态和文脉特质。


整个中庭空间与西侧的檐下景观虚空间形成了东西一线的虚实关系的反复转换,同时配合悬浮的飘板楼梯,东侧的落地玻璃,形成传统民居空间不曾达到的居室空间的通透性。南北向则通过一系列线性高窗将双曲线屋面与墙体相分离,强化屋面的漂浮感和当代性。同时通过一系列小窗与楼梯主卧等重要建筑构件形成视线的呼应和室内外的对景关系。



建筑南侧是由入口空间展开的部分室外景观,软性的景观元素旨在和建筑共同打造曲径通幽的视觉通廊,并结合建筑的曲线屋面,将远处山峦引入建筑空间框定的画境之中。西南侧为一山门,从山下拾级而上,山门与建筑的中断形态形成第一个框景,并与南侧矮墙北侧建筑一同形成了一个围合的庭院;建筑西侧檐下空间和喀斯特地貌岩石山体形成一个环形的石阶游廊,从山门入口处起,从檐下庭院处止;东南侧结合原有的一个高大乔木设置了下沉庭院,对其领域感加以限定,并置入石桌石凳,形成建筑室外的休憩场所。东侧为落差不大的悬崖,建筑由此出挑2米;居者从建筑北侧后门出来,由自然化的台阶和植被引导,可达户外台地和作物种植区域,体验远离尘世的乡野趣味和田园画境。


在场地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为了快速实现异化的三维曲线屋面形式,同时弱化结构构架尺寸对于需要保留的传统建筑元素和构件的影响,整个建筑采用了现场加工钢结构的建造方式,并由一条架设于场地和临近道路的悬空栈桥作为施工材料的运输通道。


为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双生曲面屋顶的建造,我们提取出平行于山墙面的方向的若干“切片”式折线以及沿屋脊方向的几条结构曲线,形成整个屋面的钢结构空间网格体系。其中沿屋脊方向的结构线尺度被放大,进一步暗示屋面的双生关系。在这个结构体系下,屋顶的曲面形态可以通过其表面上的像素式的木挂瓦工艺在三维形态下的角度和位置进行更细微的调整和优化。



基于钢结构的构架形式,原有墙体部分在建造过程中先由原墙体的老砖逐块标号保存,并待新基础及主体钢结构施工结束后原位复建。而复建砖墙的过程中,为了将钢结构掩藏于传统建造元素,许多老砖需要被切成薄片作为外贴饰面使用(这种方法多在当地修复和翻建传统民居时为节省老砖材料所采用)。新产生的墙体部分由当地其他建筑上的不同型号的老砖砌筑而成,为了进一步彰显且其差异,我们将新砌筑的部分刷上江南和徽州民居常见的白漆,并在两种砖体交接处进行了处理和做旧,使二者形成既和谐又统一的关系。整个建筑的立柱及屋面也均采用了其他老旧民居上回收的老料老瓦,并由当地工匠由本地传统工法砌筑而成;这样一方面在建构方式上回应了本土的文化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可持续的生态理念。



5.张家港天主堂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中国江苏

项目类型:文体

建筑面积:4200-45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5年



我们的目标是以在打造一个既尊重过去又能直径未来的建筑。所以我们希望设计的这栋建筑可以充分的尊重现状和的正在面临的挑战。



作为建筑的外部形象我们认为它必须是纯粹的以使人得以回归教堂形式的传统。其形式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形成的:一系列的金属切片纵向排列,每个切片为2厘米厚,每个切片间的缝隙为18厘米。所有这些切片组成的形成整个墙壁,屋顶以及塔楼。




我们提取一系列柔和的曲线随空间序列缩放,形成一个内敛的腔体,其基线关系依然延续传统的十字形巴西利卡的形制,而同时具有极强的流动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决定将教堂的主体和一些附加的功能群体分离开来,同时这些附加功能又能更好的支持主体建筑。教堂主体以及辅助活动功能群建筑应该表达不同的建筑语汇从而加强最终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为了强调教堂传统根源,顺延传统布局方式,我们将教堂主体的朝向直接设置在正东西。教堂主体设置在整个场地中间部位,将场地自然的划分成两个广场:北部广场相对偏小,强调私密性,南部的广场相对开场,强调开放性和公众性。



辅助活动功能的建筑形成一个开敞的回字形,将整个布局包裹起来,与外界隔离开。开敞的部分是的整个建筑群体可以与活水形成强烈的对话,同时对外部街道的噪音进行隔绝。







讲座介绍

对于热爱或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总是希望能贴近知名建筑师、聆听与读懂他们描绘建筑的理想、作品的解析,甚至可以在建筑师的丝丝话语中,醍醐灌顶,理解一些真理,窥视壮丽多彩的设计世界,并留下强烈回响,既饱满知库,又可提升力量;而讲座则是建筑师作为“讲者”与听众作为“他者”的最直接也最接地气的“碰触”平台,它能够给予“他者”与“他者之外”聆听的契机,也能够塑造“讲者”与“他者”的交流氛围,言不探究底、听不尽深刻,这样学习与透视,最事半功倍了。


因此,由筑龙学社主办的«遇见中国新势力»系列讲座就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诞生了,这会是一个常态、固定的讲座性质栏目,也将是“讲者”(建筑师)与“他者”(现场听众)一个最直接的知识“碰触”平台,更会是“讲者”(建筑师)与“他者之外”(直播观众)的一个最直面的信息“传递”平台,“讲者”会作一场毫无保留的诉说,“他者”与“他者之外”将得到一场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次栏目还邀请到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黄元炤先生担任本次系列讲座栏目的筹划与学术召集以及每期讲座的学术主持与对谈。


«遇见中国新势力»系列讲座第一季以邀请知名青年建筑师、青年建筑教师为主,于2018年4月初开始启动,每周一期,在每周的周六下午3:00进行分享与交流,讲座时间为1到1个小时半,以及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的发展的更重要的是每期讲座将采取“双向”的知识与信息的“碰触”与“传递”,有现场全程直播方式以及开放听众自由入场聆听


«遇见中国新势力»系列讲座的目标很纯粹,是希望本栏目能“更具体地聚焦青年建筑师、青年建筑教师,把他(她)们凝聚成的一个小世界”,因他(她)们已进入自我表达、自我陈述的旺盛周期,并以他(她)们为样本、题材的从中窥视他(她)们存在的价值,希望通过他们对各自1到2个(最多不超过3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案例、教学研究案例,以及提出一项包括了心理学、哲学以及艺术理论等方面的设计议题、话题的深度剖析,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与连结,将他(她)们自己的设计思考、理念与观点以及创造性的言论做一个阶段性设计成果的“聚合呈现”的直率陈述的进行充分、多层次的分享及诠释,让大众一窥建筑师风貌,了其一肚子春秋,同时也为建筑界的年轻建筑师、设计师注入新的灵感及力量,促进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与挥洒。



讲座信息

学术召集、学术主持:黄元炤

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主办单位:筑龙学社

学术支持:ADA研究中心

讲座地点:新新商务楼5楼(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185号5楼)

媒体支持:《城市中国》,《住区》,《城市空间设计》,《中外建筑》,《照明设计》,建筑之外,建筑档案,行走地产,构筑空间文化传媒,专筑网iArch,深圳观筑,设计物语,凡益工作室,网易设计,全球建筑资讯,建筑评话,爬山虎工作室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报名!


诚挚欢迎大家收看直播或者入场聆听

谢谢!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公众号,将在第一时间推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