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外滩画报》授权转载
1月5日,法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在巴登巴登的家中去世,享年 90 岁。拿出这篇旧文,与大家共同悼念。他一走,或许可以说一个音乐时代就真的结束了。
他的家人说,“那些曾见过他并欣赏他的创造活力、他的艺术追求、他的慷慨和自由精神的人,布列兹将会继续和你们同在。”
编译 | 慕谐
布列兹是谁?
Pierre Boulez(1925年3月26日 - ),法国当代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没有布列兹,。
作为一个作曲家,在他 20 世纪 40 和 50 年代所创作的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反传统先锋的形象。
作为一个辩论家,他给战后的音乐奉献了不少格言警句,例如,“任何没有感受到十二音体系必要性的人,都是徒劳的”,“对于歌剧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或许是炸了所有的歌剧院”,诸如此类。
,他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创建了音响和音乐研究与协调学会(IRCAM),位于蓬皮杜中心的地下实验室。如果你去过蓬皮杜,你就把那一计算机音乐迷宫踩在了脚下。
作为一个指挥和教育家,他做了比任何在世音乐家都多得多的 20 世纪音乐的演出实践,从马勒到曼托瓦尼(Mantovani),从斯特拉文斯到勋伯格,从贝尔格到比尔特维斯特(Birtwistle),当然还有他自己的音乐。
但在理解布列兹的音乐时,首先要做的是将他的音乐与“布列兹现象”分离,将他的权力,影响和人格与他的音乐分离。使用通常的对立范畴(声音 vs 结构,感性主义 vs 结构主义,直觉 vs 分析),我们是既无法接近作为指挥家的布列兹,也无法接近作为作曲家和理论家的布列兹的。
因为他是个双面人。
2
师承与反叛
布列兹原先是数学系学生,一位工程师和炼钢厂老板的儿子,自 1942 年起在巴黎师从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又在莱博维茨(René Leibowitz)那儿学会了十二音体系、无调性音乐和电声实验。
他将这一系列经验运用到了他的管弦乐作品《复调六》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结构一》里。
布列兹也从梅西安那里了解到了欧洲大陆以外音乐的多样性,这些影响也显现在他作品中常常呈现出的有异国色彩的配器色彩中,以及他作品中节奏上的变化多端。
但这种新的纯分析性的音乐与先前的音乐存在巨大的断裂,这种千篇一律的僵化让他并不满意。他想在明显的对立中找到一种综合。
他找到了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在这种语言里,德奥传统中结构性的严谨和声音以及旋律上的自由瞬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指挥 or 作曲
指挥和作曲是他最重要的两个身份。但布列兹认为,作曲才是他的主要职业,指挥对他来说“纯属偶然。”他有一段比较集中的创作生涯,其中《无主之槌》(Le Marteau sans Maître)获得的国际性的成功标志着他的作曲家身份获得承认。与此同时,他的指挥生涯也拉开了帷幕。
70年代,他同时执掌了 BBC 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并始建了音响和音乐研究与协调学会(IRCAM)和“Ensemble Intercontemporin”室内乐团。
八十年代后期,他主要以指挥家身份出现,鲜有新作品问世。人们会问:他是不是因为投入过多时间在指挥上以至于他没有时间作曲了呢?事实上,过去十年间他一直在说,他想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作曲上,他想将 1945 年创作的小型钢琴作品—— 12 首《记谱法》(12 Notations)改编成一个庞大的乐团作品。
“先锋派三大代表”
在上世纪 50 年代,人们陷入了谁是“真正”的先锋的论争。布列兹在这场论战中的出色论争,使其得名“罗伯斯比尔·布列兹”。
他的观点与当时另两位年轻相似——之后,布列兹与诺诺(Luigi Nono)、斯托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并称为“先锋派三大代表”。(但他们三人之间的风格也是个不同相同的)
代表作品
女低音与演奏组《无主之锤》(Le Marteau sans Maître)
女高音与乐队《重重皱褶》(pli selon pli)
管弦乐《纪念布鲁诺·马代尔纳的仪式》
最后,如果你想要一首作品使你了解当代音乐的最高成就,那么请试着听一下布列兹配器版的《记谱法》(Notations)。这是闪烁着珍珠般光芒的音乐,他的音乐以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配器技巧为起点,建基于此,又最终超越于此。
视频:布列兹《无主之锤》
愿大师安息。
版权声明:《文艺犬》致力于好文推送,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实原作者姓名,在此对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歉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
没有心灵鸡汤,没有励志故事,没有娱乐八卦,没有养生秘笈。。。除此之外都有,有视野,方见人生风景。
长按上图,选择识别二维码关注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艺窝疯》核心成员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句容古典无调性音乐社团